新聞資訊
news地下綜合管廊是建設在城市地下,用于集中敷設電力、通信、給水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,如同計算機內部主板的電路層,為智能電網、智能通信、智慧生活等數字基建提供底層支撐。
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(軌道交通公司)深入貫徹中國能建《若干意見》、“1466”和“四新”能建戰略,發揮中國能建軌道交通品牌優勢,全力推進深圳市軌道交通14號線共建管廊項目建設,為粵港澳大灣區筑牢未來城市的“數字地基”。
打造“城市更新”示范工程
深圳市軌道交通14號線共建管廊項目管廊總長度約40.78公里,穿過深圳羅湖、龍崗、坪山等區,是深圳管廊建設史上線路最長、投資最大、裝配化率最高的項目,也是深圳市“城市更新”計劃中的核心基礎設施項目。
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(軌道交通公司)承建的管廊坪山段項目,總長約13.62公里,包含13座綜合井和5座簡易綜合井,分7個盾構區段施工,主要容納110千伏及以上電力電纜、通信線纜、給水管、再生水管及天然氣管道,實現多類市政管線集約化敷設,顯著提升地下空間利用效率。
項目自2020年啟動以來,面臨征拆、綠化遷改、交通疏解等多重挑戰。2020年8月,1號綜合井圍護結構施工完成,為盾構機始發奠定基礎;同年9月,11號綜合井咬合樁圍護結構提前18天完工,進一步推動盾構施工進度。
2021年6月,首臺盾構機“能建一號”始發,標志著項目進入區間隧道施工階段。
2021年11月,“能建3號”和“能建4號”雙線盾構始發,針對弱風化泥巖地質及淺覆土條件,增設超前注漿孔與同步注漿管,有效控制地面沉降風險。
2023年12月,8號至7號區間貫通,成為全線首個貫通的盾構區段,驗證了施工方案的可行性。
2月26日,“能建4號”盾構機在5號綜合井接收端破壁而出,4號綜合井至5號綜合井區間的順利貫通,也標志著管廊項目盾構區間全部貫通。
項目建成后,將全面優化坪山區及周邊區域的地下管線布局,降低管線維護成本,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抗災能力,并為深圳市構建“安全、集約、智慧、生態”的綜合管廊系統提供示范。
智慧賦能地下“城市生命線”
“能建4號”盾構機掘進的4號綜合井至5號綜合井區間長1102.5米,需穿越地鐵14號線、16號線、坪山河及高層建筑密集區,是全線技術難度最高的區段之一。
為該管廊項目“量身定制”的“能建4號”盾構機,整機長85米,重550噸,配備8個超前注漿孔和6路同步注漿管,同時連接大數據平臺實現遠程可視化監測,可有效確保復雜地層下的掘進安全。
項目部團隊根據中國能建“四大轉型”要求,聚焦智慧賦能,不斷創新施工技術與管理模式,積極推進科技研發,對接大數據平臺實現遠程協同,研發《大型綜合管廊施工設備及配套機具研究》《大型地下管廊施工運維成套裝備及技術》等,提升履約效率。
在復雜地質穿越方面,項目部在各個施工部位安裝監控設備,運用BIM技術進行三維建模,實現施工進度、質量與安全的數字化管控。
在盾構掘進方面,項目部依托視頻監控大數據平臺,實時監測盾構機運行數據,并建立24小時實時監測系統,結合專家論證優化施工流程,成功應對最小覆土10米、最大埋深29米的極端條件,確保盾構安全和高效順利掘進。
在同步監測與風險管控方面,項目部在資源調配與工期優化方面,通過增加設備投入、優化工序銜接,將盾構機組裝調試周期壓縮至30天,保障節點目標實現。
項目建設過程中,項目部累計完成研究成果報告5份,獲得軟件著作權6項,獲得國家授權實用新型專利4項,形成技術標準3部,形成裝備3套,發表論文6篇,《大型綜合管廊施工設備及配套機具研究》獲公司2023年科技進步2等獎、《大型地下管廊施工運維成套裝備及技術》獲葛洲壩集團2024年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筑牢未來城市“數字地基”
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,加強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和老舊管線改造升級,深化城市安全韌性提升行動。
韌性是衡量城市更新成果的重要指標之一。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,數字化、網絡化和智能化的特性,已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新方向。地下綜合管廊和其中的各種管網,雖不常被人注意,卻是城市運轉的生命線,為智能電網、智能通信、智慧生活等各類要素有序運行發揮著堅實的“數字地基”作用。
目前,深圳市軌道交通14號線共建管廊項目建設已轉入綜合井恢復、隧道分艙結構及機電安裝階段,預計2025年7月底完成全線機電安裝施工,年底完成所有井位前期工程管線及路面恢復施工,具備管線入廊條件。
項目投入使用后,該管廊將與深圳市其他地下管網互聯互通,形成覆蓋全域的數字化網絡,以數字化新質生產力服務坪山區產業升級與人口增長需求,為深莞惠都市圈一體化提供基礎設施支撐。
征程萬里風正勁,任重千鈞再出發。中國能建葛洲壩市政公司(軌道交通公司)的建設者們將繼續發揮央企優勢,深度總結經驗,繼續精心組織、科學管理、文明施工,力爭將深圳管廊項目打造為精品工程、綠色工程、安全工程、放心工程,為助力建設“軌道上的大灣區”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。用實際行動,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征程中,貢獻“能建力量”,展現“能建作為”和“能建擔當”。